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8日
5月13日国家发改委联合住建部发布了《“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
规划中要求,到2025年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要达到60%,全国生活垃圾分类运收能力达到每天70万吨左右。规划中还对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和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作出了重要指导:
持续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建设,有序开展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各地要依据厨余垃圾分类收集情况、人口规模、设施终端产品等因素,科学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和处理方式。
事实上,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就新建了大量垃圾焚烧厂,已经初步形成新增垃圾处理能力。垃圾焚烧将会是我国垃圾处理的主流,最终垃圾处理将会形成以焚烧为主、堆肥等处理方式为辅的垃圾处理格局。
那么,可降解塑料在未来的垃圾处理中将会处于怎样的位置,焚烧与可降解是否无法调和,堆肥处理的实施过程中又有哪些困难?
对可降解塑料的分类存在争议
降解塑料无法“降解”是现阶段降解材料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堆肥体系未建立完备的情况下,目前正在推行的可降解环保袋只能随着其他生活垃圾作焚烧或填埋处理。而对于降解制品的分类类别,不同省市也存在争议。
如率先推行垃圾分类的上海市推荐将可降解塑料作为干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表示将降解塑料单独分类,在当前降解标志并不统一、降解性能并不完善的条件下尚不成熟。
而从垃圾处理方式来讲,即便是积极推行“禁塑”的海南也在大量新建焚烧发电厂,其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甚至超过了全省生活垃圾产生量,实现了全焚烧。
垃圾焚烧技术成熟生物基降解材料与焚烧并不对立
根据住建部《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在2019我国垃圾焚烧占比达到51.2%,超过卫生填埋的45.6%,成为我国垃圾处理的主流。
垃圾焚烧具有减量化与无害化的优点,其减量效果较堆肥更优异,而且在焚烧技术方面我国已有多年经验。
就生物基塑料如PLA而言,其来源为天然发酵所得,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制造养分到最后焚烧产生二氧化碳,两者刚好能够抵消,完美符合了当前热议的“碳中和”概念。
而想要实现碳中和,从原料端做出革新是必要办法,PLA等生物基材料本身就具有清洁材料的特性,如同正在大量推广的“新能源”。从这个层面来讲,即便对部分生物降解材料作焚烧处理,并不违背“环保”的出发点。
堆肥资源利用率高,可降解塑料降解周期应与堆肥周期匹配
堆肥一直被认为是处理可降解塑料的最佳途径,能够将可降解塑料最终转变成肥料,在无害化的同时更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堆肥有家庭堆肥和工业堆肥两种,工业堆肥温度较高,生物质能够更好混合,所以降解速度更快;在工业堆肥条件下,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量更低。
而就堆肥系统的建立来说,如美国等欧美国家都在积极推行“社区”堆肥,也就是垃圾的就地处理。通过就地集中处理的方式,避免了运输过程麻烦以及个人操作不便等问题。
国内也有专家表示,推行“区块链”式堆肥才是处理降解塑料的正确方法。
但堆肥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国内堆肥厂的缺乏,无法满足当前大量可降解塑料的处理需求。
其次是对于不同生物降解塑料制品而言,堆肥效果可能存在差别,其堆肥周期无法保持一致。另外,生物降解制品的堆肥周期也需要结合堆肥厂的具体工艺要求,当堆肥周期不匹配时,可降解也会变成“不可降解”。
厌氧消化处理周期短,并非所有降解塑料都能被厌氧消化
厌氧消化指有机质在无氧条件下,由兼性菌和厌氧细菌将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分解为甲烷、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消化技术。
厌氧消化具有处理周期短、速度快等优点。一项发表于《聚合物降解与稳定性》的研究提出:在多种废物处理方法中,目前厌氧消化最有利于发挥生物降解材料的价值,因为它结合了能量回收和消化物(肥料)生产。
但现实情况是,并非所有生物降解材料都能接受厌氧消化处理,如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PBAT就无法在厌氧消化环境中降解。
另外,对生物降解塑料做厌氧消化处理也会面临与堆肥一样的困境:降解周期不匹配。
总的来说,就垃圾处理方式而言并不存在最好的处理方式,只有对当前处理场景最合适的垃圾处理方式。且想要实现降解塑料的“各归其所”,只能等到降解塑料的降解性能、条件得到统一规范才能真正完成,只有如此,降解塑料才能在2025年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的情况下找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