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5日
近日,“塑料吸管”“塑料袋”和“可降解”等词汇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各类新闻报道和社交网络中也常常看见。这类话题的热烈讨论和广泛传播,显示出人们对新一年的环境治理和改善充满期待。
伴随“禁塑令”的正式落地,北京、上海、杭州、武汉、西安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启全面禁塑模式,变化也随之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可降解”接受度高,却暗藏陷阱
记者通过走访北京多家餐饮和饮品店发现,多数店铺都已为顾客提供带有“可降解”标识的袋子和吸管。
记者在一家早餐店发现店内提供不同尺寸的塑料袋供顾客外带食物,店员告诉记者“知道现在不能用普通一次性塑料袋,所以店里袋子都是环保的,是从某电商平台采购,且只买写着‘可降解’的。”
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可降解塑料袋”会发现,一些并不是“降解袋” 的商品也夹杂在其中。除此之外,许多商家为了吸引客户,给袋子相关的商品都加上了“可降解” 和 “食品级” 等词汇,这样会导致顾客如果不仔细核对,很容易就误买成普通的一次性塑料袋。
相关负责人表示 “现在电商平台上的塑料商品还缺少分类和命名的规范标准,很多标注是‘可降解’的,有时也会暗藏陷阱。”
购买可降解塑料要亮出“火眼金睛”
记者发现,有很多电商产品的标题中写有“可降解”的字眼,但在图片和介绍中都找不到“可降解”的任何信息。还有店铺将偷换概念用到跨材质商品上,最近,纸吸管频繁被消费者吐槽 “容易泡烂 ”“纸味大”。但记者在一家销售纸吸管的网店里看到很多好评,评论称这款纸吸管“泡不烂”。记者与店铺多次沟通确认,才发现这款深受好评的纸吸管实际上是PP材质。
相关人员表示 “在商家说明塑料袋降解方式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另一种”伪降解“的情况。”
我们常说的可降解塑料,是指在一定条件作用下,被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水或其它生物质的塑料。但现实中有很多“可降解塑料”其实是由传统塑料和各种降解材质或生物基塑料混合在一起制成的。
至于可降解材料分解后剩下的传统塑料碎片该如何进一步分解,就不得而知了。
使用可降解塑料,更需重视“回收机制”
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的可降解塑料,也需要满足一定的温度、湿度和时间等条件才能完成降解,如果没有这些条件,那么可降解与不可降解塑料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所以,如果不设立健全的回收机制,而是把可降解塑料与生活垃圾混在一起共同处理,也没办法达到最初环保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禁塑“政策的全面落实之下,会很容易出现偏重推广袋子替代品的环节,而相对忽视建立后端健全回收机制的问题。
其实国家在“塑料污染治理”相关政策中,提到过“要规范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置”,但暂时没有对可降解塑料制定细化的处理方案。
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多有效的塑料制品替代方法,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真正实现环保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