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2日
据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报道,在农历年前,发改委等部门首次明确了可降解塑料的定义,要求可降解塑料禁止含有PP、PE、PS、PVC、PET等。
1、发改委、国管局、住建部联合通知
2021年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管局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三部门发布《关于做好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通知公共机构的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工作作出了6点安排,主要包括:1、逐步规范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类别和标志;2、加大力度推行绿色办公;3、带头停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4、进一步抵制餐饮浪费行为;5、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6、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是建设。
第3点中明确提出,在2021年底前,公共机构要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
2、发改委首次定义“可降解”
通知中明确指出,不再允许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餐盒、塑料餐具、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塑料水杯和饮料杯、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等。
为减少公共机构的执行疑问,文件中特别说明,不可降解材料是指含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非生物降解高分子的材料。
反言之,可降解材料是不允许包含PE、PP、PS、PVC、PET等材料的。也就是含有PE、PP、PS、PVC、PET的非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都是不可降解塑料。
这次是国家发改委首次定义“可降解”,也是首次明确了什么是“不可降解”。
3、降解路线之争持续一整年
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2020年1月19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中要求,以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为主导,研发推广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塑料制品及替代品。分阶段、分地区逐步推行可降解塑料袋、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可降解的快递塑料包装等。
但《意见》并未对“可降解”作出明确定义,也导致各地政府出台的文件和标准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4、资本的选择:生物降解材料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季君晖指出,现在各省推行的标准不同,质量要求也不一致,这会对生物降解塑料行业产生严重打击。
截止2021年2月,PBAT已有、在建、拟建产能将近700万吨,PLA已有、在建、拟建产能超过400万吨,涉及资金达到数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
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做过一个塑料袋的成本核算,传统PE仅需8200元/吨,用PE+淀粉成本约为6900元/吨,用降解剂成本约1万元/吨,用生物降解塑料成本达到1.8万元/吨。
成本对比之下,这就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如果允许PE+淀粉、降解剂全面流通,生物降解材料会无路可走。
5、何谓公共机构?为何是公共机构?
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等,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医院、学校、体育科技类场馆等。
去年11月,除海南省以外四川省也开了先河,要求省直部门及公共机构禁止使用含PE、PP、PS、PVC等传统塑料的一次性塑料制品。
目前国家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公共机构在2021年底前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众多公共机构都在积极配合,特别是医院场所,带头使用药房自助取袋机,引导用户使用可降解药品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环保、高效的就医环境。
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分析认为,一些重点城市、重点行业会先行实施全生物降解,小商家、城郊则实施半降解。而在执法力度上,应该会相对缓和,引导为主,把握节奏,有序推进。
后续在塑料污染治理上或许会有更明确的举措。目前以公共机构为风向标,一些注重品牌形象的企业也会主动向全降解靠拢。整体来看,留给市场缓冲的时间已经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