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热线:400-159-1819      153 5502 1363

可降解塑料亟需统一强化标准,防止“伪降解”混水摸鱼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4日

可降解塑料袋、可降解吸管……自2021年元旦禁塑令正式生效以来,各种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替代产品在市场上开始广泛流通和使用。其中,环保安全的可降解塑料制品成为市场新宠,迎来发展高峰。但据报道,可降解塑料市场也混入了“伪降解”。

  从“限塑令”再到“禁塑令”,表明了我国进一步治理“白色污染”的决心。为实现禁塑,相关部门一方面采取了“禁”的策略,禁止生产和销售不可降解塑料塑料袋、塑料餐具等;另一方面,采取了“疏”的策略,用可降解塑料袋、布袋、纸袋等来代替不可降解塑料袋。

  从市场情况来看,“最严禁塑令”的实施效果已经逐渐显现,可降解塑料的市场需求的爆发就是有利证明。部分可降解塑料袋厂家表示,“生产线已经是满负荷在运转,订单排到了5月份”。有报道也指出,预计2025年,我国可降解塑料需求量能高达238万吨,市场规模也能达到477亿元。塑料市场正走向可降解环保化。

  但可降解塑料市场并非全部都是可降解产品,其中也混入了“伪降解”产品。所谓“伪降解”,实际上是由普通塑料材料与各类添加剂合成制造的,实际降解率低,并不满足可降解产品需求和标准。一些所谓的可降解材料,分解物无法被自然界吸收,反而因为肉眼不可见,会对环境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伪降解”塑料产品的出现,其中一个原因是商家受利益诱惑。由于非降解材料和可降解材料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差异,让个别商家看到了所谓的“商机”,便用低于可降解产品价格的“伪降解”产品来牟取更多利润,同时打着“可降解”的旗号来逃避市场监管。

  另一个原因是当下对于可降解塑料还缺乏统一的强制性标准。虽然针对可降解塑料会有一些要求,但因不同地区和企业会采用的标准不一,这就给了“伪降解”产品浑水摸鱼的机会。因此,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强制性标准。

  “最严禁塑令”是当下遏制“白色污染”最强有力的武器。但如果不能消除“伪降解”产品,“最严禁塑令”的执行效果将会被消解。

  普通消费者显然是无法轻易辨别可降解塑料的“真”与“伪”,甚至商超、医院等场所的采购人员也没有很强的识别能力。这样会导致在当下的“禁塑时代”,“伪降解”产品就会假借“可降解”的名义混入整个塑料市场。这是“最严禁塑令”实施过程中政策制定者和公众都不愿意看到的。

  为可降解塑料制定统一的强制性标准,是有效杜绝“伪降解”塑料的基础。标准出台的越早越详细,越有利于“最严禁塑令”的实施和执行,也会更有效果。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还需再对可降解塑料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加强质量监管,并对违规者从严处理。

  “最严禁塑令”关乎着环境安全和公共利益,实施过程不容轻视。这应该成为有关部门、各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共识。各方都应积极使用可降解环保袋“伪降解”塑料产品坚决“不”。